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专家展望2025年中国经济:扩大内需任务居首位,置换债务同时要有效化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頔 北京报道

  12月2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启动首个“商学共创日”,并举办了以“中国经济2025”为主题的承泽商学第14期暨国发E23新知论坛第2期活动。

  与会专家认为,2024年第四季度我国GDP增速或将达到5.0%—5.2%,带动全年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货币政策方面重提“适度宽松”,财政政策方面基调从“积极”转变为“更加积极”,政策力度较大,且执行力度、基调和时间都进行了调整,效果值得期待。

  预计第四季度GDP增长5.0%—5.2%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9497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第二季度增长4.7%,第三季度增长4.6%。

  “根据前三季度GDP增长数据和10、11月份有关基础数据,预计2024年能够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统计学者许宪春称。他表示,虽然前三季度GDP增速逐季回落,但第二季度回落幅度较大,第三季度回落幅度减小,预计第四季度增长5.0%—5.2%,增速回升。

  从生产角度看,许宪春表示,预计第四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4.9%左右,增速回升。其中,工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5.4%左右,增速回升;建筑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3%左右。预计第四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0%左右,现代服务业将保持较快增长,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需求角度看,许宪春分析称,根据10、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数据,预计第四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增速回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有所回升。第四季度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可能继续回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不足。而净出口需求表现较好,将对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预计第四季度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可能进一步增大。

  从收入角度看,许宪春认为,随着经济增速的回升,预计第四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有望有所回升。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落幅度较大,但行业之间差异较大。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相关行业利润增速表现较好,部分传统行业表现欠佳。

  从价格角度看,许宪春谈道,前三季度消费领域价格涨幅在低位上回升,预计第四季度将有所回落。上半年PPI降幅呈收窄走势,下半年呈扩大走势。

  谈及对2025年经济形势的展望,许宪春指出,全方位扩大内需的任务居首位。具体来说要两手抓,一方面促消费,消费具有较强的内生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另一方面扩投资,投资还有很大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继续扩投资,主要抓手是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和大力实施城市更新。

  从政策工具上看,货币政策方面重提“适度宽松”、财政政策方面基调从“积极”转变为“更加积极”。对此,许宪春表示:“综合来看,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力度较大,并且从政策任务、执行力度、基调和时间上都进行了调整,效果值得期待。”

  债务置换同时也要真实有效地化债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0.6%,其中,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3.9%;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7%。1—11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8.4%,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2.4%。 

  针对当前财政运行情况,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李力行指出,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及疫情冲击,财政状况有待改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经济增速下降,导致政府税收减少;第二,房地产市场量价齐跌,进而导致土地出让金明显下滑;第三,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快速攀升,还本付息压力大,新增信贷大量流入城投平台;第四,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刚性支出增加。

  李力行分析认为,地方可用财力捉襟见肘,用于支持经济建设的开支匮乏,影响促增长政策的落实,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实施逆周期调节。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李力行建议道,从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以政府信用替代市场信用、以中央信用替代地方信用会有一些潜在问题,可能不利于发挥地方和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摸索在加强中央信用、加强政府信用的同时,如何保持经济活力。

  与此同时,李力行指出,就当前的财政形势来说,扩充债务在短期内是必须的,但这个短期有效的举措并不是可以持久的,付息压力将在中长期带来问题,因此仅仅进行债务置换是不够的,也需要真实有效地化债。他建议,需要慎重考虑债务重组和破产,要剥离利息偿付带来的持久压力,让经济主体轻装上阵,才能够展现经济的活力。

  最后,李力行还谈道,可以将更多的政府资源推向市场,推进结构性改革,这也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让市场来承担一部分公共职能。

  尽可能保持最大程度的开放

  论坛上,北大国发院院长、南南学院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分享了他近期关于我国经济波动中产业演变的研究。

  研究显示,过去三十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推动,而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在所有行业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为明显,其他行业虽然也对经济产生了贡献,但总体来说比较温和。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要依靠什么来推动经济增长?

  对此,黄益平指出,无论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还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这些经济新动能的最重要衡量标准在于能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不仅要求新兴行业创新发展,同时也要用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改造传统产业,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

  此外,黄益平还特别谈到了发展经济新动能需要更强的创新能力。他表示,随着我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将对全球高端制造产生较强吸引力。此外,我国也有一大批努力且具有创造力的企业家和产业工人,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能够让高端设计和高端制造落地实现。在发展赶超经济的过程中,在迫近全球技术最前沿的过程中,我国的创新能力将面临新的挑战。

  黄益平指出,提高创新能力不仅要增加研发投入,同样也要关注如何将创新投入转化成能够落地应用的创新实践,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比如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民营企业的支持,对外开放等等。对此他特别强调,尽管保持开放度在当前世界变局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但面对逆全球化的浪潮,除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也要尽可能保持最大程度的开放。